历下区文东街道:“一通百通”志愿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刘桂斌 通讯员 程超
“感谢你们,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大难题。”在济南市历下区山大路238号院,68岁的丁老师感激地说道。
作为建设30多年的老旧小区,文化东路街道山大路238号院基础设施老化严重,管道堵塞问题频发,污水外溢、异味扩散成为困扰居民的难题。随着街道“一通百通”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提升,社区类似问题得到解决,小区面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。从“疏通管道”到“民心相通”,志愿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,这也成为社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样本。
从自发到众擎:志愿服务力量的迭代升级
“小李啊,我家下水道又堵了,能不能先让楼上邻居暂停用水?”电话里,68岁的丁老师声音里透着焦虑与急切。
“一通百通”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李瑞年一边安抚老人,一边迅速调派队员:“您别急,我们十分钟就到!”不到一刻钟,三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志愿者已蹲在丁老师家厨房,手持专业设备开始检查疏通。随着专业清洗机的作业,淤积多年的油污杂物被清理干净。这样的场景,如今已成为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山大路238号院的寻常画面。
这座建于1993年的老旧小区,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。因基础设施老化,管道堵塞问题不时出现,污水外溢、异味扩散等现象影响了居民生活品质。社区曾尝试通过人工疏通、临时封堵等传统方式应对,但因缺乏系统性规划和专业技术支撑,治理效果有限,堵塞问题反复出现,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棘手痛点。
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天。由社区“两委”成员及热心退休职工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率先行动,他们用自制的加长竹竿和铁丝钩,开始了义务疏通工作。这标志着“一通百通”志愿服务项目开启了1.0阶段。
随着街道“邻里帮”志愿服务项目推广中心主动联合高校、物业等多方力量参与服务,吸纳年轻志愿者加入,“一通百通”志愿服务队迎来了质的飞跃。李瑞年介绍,由此,该项目步入了2.0阶段。
从治标到治本:破解“小管道”里的“大民生”
2024年12月,在文化东路街道举办的“邻里帮”志愿服务项目创投大赛中,“一通百通”志愿服务项目脱颖而出。随后,在街道项目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,服务队实现了三大升级:一是购置了专业清洗装备,清除老旧小区下水管道内壁多年积垢,大幅提升了疏通效率;二是建立“公益+低偿”运行机制,普通家庭每次仅收取20元材料费,困难群体则享受免费疏通服务,既照顾到了辖区特殊困难群体,又保障了服务的可持续性;更关键的是,三是形成了“预防-维护-应急”的全周期治理模式,服务队通过每月巡检、季度养护等举措,有效降低了管道堵塞发生率。
由此,“一通百通”项目真正实现从“临时应急”向“专业治理”的关键性跨越,正式迈入了3.0阶段。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,也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日常。
同时,为了实现疏通设备高效流转,让项目为更多人服务,街道“邻里帮”志愿服务项目推广中心通过广泛招募志愿者、定期开展专业培训,致力于为每个社区培育出一支专属的“管道医生”队伍,让这一服务模式在辖区逐步推广开来,助力更多老旧小区告别“堵心事”。
从通管道到通民心: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
管道畅通了,老百姓的生活也舒心了,这得益于街道“邻里帮”志愿服务项目推广中心以“需求导向、精准服务、长效赋能”为核心宗旨的工作思路。
据了解,中心日常工作中广泛汇集各方资源,主动为民服务、精准为民解困。成立5年来,经过多次创新蝶变,已成功孵化出包括“益暖文东”关爱儿童、“银龄科普”“阿邻小司在说法”“心有安全”等在内的52个志愿服务项目。这些丰富多样的项目为推进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,让那些困扰居民多年的“堵心事”,终将化作“一通百通”的民生答卷。
“‘一通百通’不仅疏通了管道,更疏通了基层治理的‘毛细血管’,让社区服务真正延伸到居民家门口。”文化东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街道的“党建引领、志愿先行、多元共治”的基层治理路径,也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基层治理创新的真谛——用“小服务”温暖“大民生”,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